作者:伟徳国际官网登录入口院長拓俊傑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民族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步。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目标要求和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堅持以人為核心,以全面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為重點,以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為導向,以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為抓手,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緻力走出一條具有民族特色、區域特色及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當前,民族地區正處于城鎮化向新型城鎮化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既面臨機遇,也存在挑戰。在轉型取得很大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社會治理的問題。如各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格局不均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地域特色不夠鮮明等,其中既包括全國城鎮化建設的共性問題,又包括各民族區域的個性問題。依據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曆史經驗,必須注重不同地區之間的“異質性”特點,及時對出現的新問題作出回應,以此不斷提升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質量和水平。
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共性與差異性
我國民族地區幅員遼闊,地處偏遠,總體城鎮化進程落後于中東部地區。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民族地區城鎮化水平已顯著提高,現已進入新型城鎮化轉型的快速發展時期。在全面落實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總體要求基礎上,民族地區城鎮化更加強調少數民族的地區特色。一方面,民族地區城鎮化由于其曆史條件、地域特色而具有天然優勢,美麗的自然環境、豐富的生态資源、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有利于加速實現地區經濟發展,推進城鎮化進程;另一方面,民族地區的宗教多樣性、經濟發展滞後性、資源産業集聚性和生态環境脆弱性等因素又增加了城鎮化發展的難度。由此可見,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是一項複雜又艱巨的任務,民族地區應充分認識自身在建設上的優勢和短闆,及時回應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當前,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的現狀及困境還表現為:粗放型經濟發展狀況仍沒有改變,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經濟高增長與能源高消耗并存;各地區城鎮規模較小,産業結構不合理;各盟市經濟快速發展,但中、東、西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城鎮體系不健全,城市功能不完備;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不同行業收入差距較大;教科文衛财政支出比重較低,且落後于全國平均水平;服務業占生産總值比重偏低;民族文化的弘揚和傳承受到挑戰等。
民族地區可劃分為五個不同的經濟類型區域:典型牧業區、農區、半農半牧區、林獵區以及城市工礦區。因不同民族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以及少數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個區域城鎮化出現的問題也不盡相同,表現出了各自的差異性問題。典型牧業區畜牧産業未形成規模經營,發展特色畜牧産品的力度不夠,對草原文化等民族特色文化發展不充分。農業區農業制度改革步伐緩慢,農産品加工程度低,未形成特色品牌企業,公共服務不健全。半農半牧區分布較分散,需尋找适合其特點的發展模式,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阻礙城鎮化進一步發展。林獵區農林産品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利用,林區旅遊業發展落後,少數民族居民觀念保守,傳統與現代生活方式發生沖突。城市工礦區産業結構轉型尚未完成,生态環境遭到破壞,亟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路徑選擇
在以往的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由于缺乏對不同地區地理特征、生産方式、經濟生活的差異性關注,導緻了一些情況下社會治理政策無法及時有效地解決民族地區的現實問題,影響了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速度。因此,必須在不同的經濟類型區域劃分基礎上,針對每個經濟類型區域的特點,尋找适合的城鎮化路徑以及核心驅動力,形成相應的制度保障,為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提出更具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
牧業區具有定居散居混合型特征。該區域可以通過創新經濟合作方式,推動牧區生産方式與牧民生活方式的轉變;發揚和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突出民族區域文化産業,如建設草原文化、立法保障草原文化等;推進民族旅遊業發展,加快民族經濟與特色城鎮建設。農業區具有就地安居型特征。該區域可以通過推動區域内外協作,不斷提高特色農産品的加工水平,加快農業産業結構轉型與升級;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質量,完備城市功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積極争取國家政策支持,用好國家農業扶持政策,健全和完善制度體系,保障資金、項目精準落地。半農半牧區具有農牧産業協同型特征。該區域可以通過加快節點城鎮建設,推動綠色物流産業發展;通過加大生态經濟理念宣傳,大力發展低碳、集約型經濟;大力發展“互聯網+農牧”經濟,加快現代化農牧業發展,打造城鎮化發展新動力。林獵區具有生态宜居型特征。該區域可以充分發揮生态資源優勢,重視林下資源開發,加快林獵産品開發與精深加工;通過推動林獵文化與民族文化協同創新,加快林區、獵區、漁場生态特色小鎮建設;走和諧發展的城鎮化道路,在各民族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善林獵區少數民族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林獵區居民幸福指數和健康指數,建設綠色生态宜居城鎮。城市工礦區具有新型工業型特征。該區域應加大環境治理和保護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共享經濟”;通過推進傳統産業轉型發展,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産業,實現獨立工礦區向綜合型地區轉型;加速産業結構優化,着力解決居民就業與社會保障問題。
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新思考
與東部和中部地區相比,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面對的任務更加艱巨。因此,必須立足地區實際,緊跟時代步伐,因地制宜創新城鎮化發展方式。第一,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要與鄉村振興緊密銜接。2019年,我國的城鎮化率為60.6%,仍有5.7億人生活在農村。城鎮化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和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這就要求我們在實現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必須與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結合,按照“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通過城鄉融合發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從而不斷提升農牧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感,逐步探索出适合農牧區未來發展的新路徑。第二,針對民族地區不同經濟類型區域特點,發展方式應區别定位、精準施策。民族地區城鎮化是全國城鎮化的一部分,必須把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納入到整個國家的治理體系當中來,同時也要考慮到民族地區的特殊性,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進一步細化不同區域之間的差異,結合未來我國城鎮化的發展趨勢,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
城鎮化建設是經濟社會、生态文明、民族文化共同進步的複合過程,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城鎮化的發展要求也不一樣。新型城鎮化不僅是“城鎮”+“化”的簡單定義,更具有“人”+“城鎮化”的深刻内涵。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的建設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勢利導,不能一刀切,也不能同質化。城鎮化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隻有正視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才能走出一條更适宜民族地區實際、“五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