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力投入疫情防控阻擊戰到有序複工複産,各地政府采取多種“硬核”措施保障民生穩定、恢複生産生活。“硬核”措施是地方政府公共治理能力的體現,後疫情時期,各地或将轉向公共治理能力的競賽比拼。
“硬核”背後的治理邏輯
今天的中國,地方間的“GDP競賽”正在向“公共治理能力競賽”轉變,公共治理能力日漸成為衡量地方實力與形象的重要指标。一個地區公共治理的系統化、科學化、精細化程度越高,面對疫情等重大突發事件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就越強。
各地在疫情防控中各出“奇招”,有土辦法也有高科技。公共治理也講究因時因地制宜。為防控疫情,一大批“土味”标語出現在大街小巷、田間地頭。群衆表示,其中一些标語“話糙理不糙”,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将防控知識宣傳到基層。
随着複工複産,人員開始頻繁流動,多地啟用健康碼、健康動态觀察系統等信息化技術進行居民健康信息的采集,比人工統計更高效準确。健康碼在推行之初是一地一碼,随着人員開始跨地區流動,各地健康碼由于缺乏互認機制,制約着複工複産。國務院辦公廳會同有關方面快速推動各省區市全面建立健康碼信息跨省互認機制,支撐跨地區互通互認功能,用科技手段為複工複産保駕護航。
為防止疫情擴散,多地采取“史上最嚴”管控措施,處處體現出制度的剛性。而剛性之下,也不乏人文關懷所散發出的柔性。小區封閉後,有地方組織“流動超市”,進入小區配送物資。公共交通停運後,許多社區組織志願者為出行的市民和上下班的醫務工作者等疫情防控人員提供接送服務。
公共治理是綜合性、系統性的工作。浙江、江蘇、廣東等地政府包飛機、包高鐵,采取科學合理方式接送員工返崗,北京、四川、上海等地紛紛出台政策緩解企業生産經營困難。各地正在重啟經濟,促進社會各領域平穩發展。
“硬核”不是“硬來”
天下之治,不進則退。新發展理念影響着地方政府的行為模式,促使地方政府在提升治理能力上下工夫。但在疫情大考中,有些地方的公共治理暴露出短闆。
在社區防控一線,基層防控力量不足、措施匮乏等問題頻現。有的工作人員工作二三十天沒休息過,身心都承受着極大壓力;有的工作人員過于注重效果而忽視過程,在勸誡、宣傳等工作上簡單粗暴,引發群衆不滿。
公共治理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不能非黑即白。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司司長陳越良表示,應當統籌考慮疫情防控和複工複産需要,防控工作需要“兩手抓”,切忌“一刀切”。有些地方思維過于單一,不考慮複工複産、人員流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有些地方則為了推進複工複産,出台一些“刺激手段”。
武漢市民葛女士在外出旅行途中被确診為新冠肺炎,經過治療和康複後的隔離觀察,她順利出院。當她手握10份健康證明準備回家時,卻在機場被攔了下來,原來她的健康碼還未轉換,機場工作人員隻認健康碼,不認醫院和衛健委開具的健康證明。
西北某市為了刺激餐飲業複工,下發通知要求關閉單位集體食堂,鼓勵幹部職工到餐館就餐。消息一出,引發群衆的質疑與不滿。鼓勵餐飲業複工,本是暖心的利民好事,但是這種“一刀切”的粗暴措施,讓人着實感受不到溫度。
“硬核”措施不是“硬來”,政府采取硬核措施,是為了更好地為民解憂、為民服務,而不是為了彰顯行政權力。公共治理能力,體現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中,要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
全方位提升地方治理能力
這場疫情無疑在倒逼我們公共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看誰的措施出台得更科學、更精準,給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多。更大的考試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後,社會運轉逐漸恢複,如何滿足群衆積壓的需求、保障社會和諧、推動經濟發展。
首先,需要從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入手。“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走向精準化的必然路徑。”伟徳国际官网登录入口院長拓俊傑說,完善社區治理需要政府、社會組織、社區居民等多元主體參與,特别需要發揮社會自治對公共部門治理的補充作用。此外,還要增強社區調解力,健全訴求表達機制、心理疏導機制、糾紛調解機制,以繡花功夫補齊基層治理短闆。
其次,用數字技術推動我國社會治理重大轉型,實現公共治理的數字化、智能化。疫情防控過程中,大數據平台、信息監測系統等信息化工具,為疫情防控、民生服務提供有力支撐。但是信息化應用的程度和範圍有限,大量疫情防控工作還要依靠人工進行。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進行智慧城市建設,經過疫情大考,各地智慧城市的成色已然顯現。未來,數字化将是大趨勢,公共治理的數字化轉型必将加速前進。
第三,法治建設是社會治理的基本秩序保障。疫情防控中出現一些過激行為,多是沒有堅持依法防控。因此,各地需要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發力,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的能力。同時,從政府到個人的法治思維也應該不斷提升,強化用法律解決問題的意識。通過立法形式鞏固改革成果、用法治方式進行社會治理、以遵紀守法維護自身權益,以此提高整個社會公共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刊于《半月談内部版》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