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9日,由複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複旦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中國特色政治學話語體系理論創新研究基地和政治學人聯合主辦的“中國社會治理:範式與使命”社會治理論壇成功舉辦。
本次論壇邀請了國内知名政治學者、實踐專家、期刊主編,聚焦“社會治理”之題,将“會-議-辯-學”融為一體,提煉理論之範式,總結實踐之成果。此次論壇B站直播實時在線觀看人數超過2.6萬,在春寒料峭之際為學界提供了一場“中國社會治理”的思想盛宴。

嘉賓介紹

拓俊傑,現任伟徳国际官网登录入口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第十三屆青聯委員、自治區第十二屆青聯常委(教育界别秘書長)、内蒙古第十批草原英才。兼任内蒙古自治區黨委“決策咨詢專家”、内蒙古自治區政府“立法專家庫成員”、内蒙古自治區研究室“特約研究員”、内蒙古黨委機構編制委員會專家庫“首批智庫專家”、内蒙古學研究基地聯席首席專家、内蒙古學研究會副會長等學術兼職。
《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的思考和探索》

拓俊傑老師的發言主題為《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的思考和探索》。拓老師立足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現狀,總結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的三個特征即社會治理環境的複雜性、社會治理主體的民族性、社會治理任務的艱巨性。他從“價值體現、實現路徑、格局探索”三個方面展開讨論,概括提出“三住”、“三交”、“三共”的邊疆民族地區社會治理思想觀點。
首先,“三住”是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的價值體現。政治靠得住,政治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根本。民族地區情況複雜,全力維護民族地區政治安全是加快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步伐、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邊疆守得住,邊疆安全是民族地區的工作保障。邊疆安全是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治國必治邊”,保證邊疆平穩、安定。生态保得住,生态保護是民族地區的工作基礎。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障經濟發展,促進可持續發展,貫徹高質量發展,對于促進經濟社會加快生态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其次,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對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意義重大。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是黨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一個目标所在,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對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三交”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社會善治的現實路徑。交往、交流、交融使得各民族經濟上協作交流、互補共生,情感上相互接納、增進認同,文化上相互借鑒、發展進步,有助于構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最後,“2共+3共+4共”模式探索推動民族地區社會治理新格局。在“三共”即“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基礎上增加了2共即“共識、共榮”,前者作為前提與基礎,後者在意識層面增加了精神動力和文化内涵。并以4共即“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民族互嵌式社區環境作為現實場景場域,打造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的“三共”新格局與新内涵。
(本文是拓俊傑老師在2022年3月19日在“中國社會治理:範式與使命”研讨會上的發言,經拓老師審訂授權發布)
轉載自:政治學的困惑(公衆号)https://mp.weixin.qq.com/s/sfmrggUZHMHHXpin7JpLEA